Close icon

我們關注你的個人資料私隱

我們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同時你的身份亦不會被辨認。

Close icon
其他註冊方法

來繼續你的旅程

Close icon
其他登入方法
Facebook
Google
Apple

已有帳戶? .

點擊「註冊」即表示你同意我們的使用條款及細則個人資料收集聲明私隱政策Cookie 政策同意書

還未有帳戶? .

忘記你的密碼?

請輸入你的電郵地址。你將會收到重設密碼的電子郵件。

Close icon

請查看你的電子郵箱

請在此輸入電郵中的六位驗證碼和新密碼。

收不到電郵嗎?請檢查你的垃圾郵件資料夾,或使用其他電郵地址

真正的自愛是相互依存的

【思索與言】網誌

01/02/2023 5 分鐘
profile pic

麥穎思教授

read icon 閱讀 1813
|
share icon 分享 3
自我探索
心理健康 101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免費登記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Boon tour guide image


「成日講照顧自己先,係咪好自私?」許多人以為,自我照顧是一個純粹向內的過程,以為我們觀察自身需要,了解自己,各種洞察與回應也源於自己。雖說自我照顧是一場歸回本我,向內探索的旅程,但是否等同於與環境切割?  

記得我在美國生活時,曾因種族遭遇不友善對待,感到疑惑及不解,也曾不忿地拋出很多問題:「為何我與別不同就被人看低或看高一線?這想法從何而來?當刻困境,是否靠我努力照顧自己、擁有更強抗逆力就能輕鬆以對?」我一直尋找答案,但那塊缺片拼圖仍然久久未能補完。 

直至在學時認識社區心理學,讀到學者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後來又接觸到佛學,心理學和佛教的哲學匯合,拓闊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人與萬事萬物環環相扣、相伴而生的關係,也讓我開始相信每個人都有改變社會的力量;我們每一個,都有能力塑造心中理想家園的模樣。 

這就是我找到日後學術研究領域的起點。 

淺談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個體不是自成一國,其行動能產生漣漪效應,與一系列環境系統互相影響,包括:

最內層:微觀系統(microsystem),是指與我們有切身關係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工作間、學校、朋友及社區。

第二層:中間系統(mesosystem),即是家庭、工作、友伴及社區之間的聯繫與我們的相互關係,如父母與學校相互合作的情況,社交群體相處對我們的影響等。

第三層:外層系統(exosystem),是指人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卻對其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例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學校的教育方向及社區資源的運用等。

第四層:宏觀系統(macrosystem),指的是存在於以上三個系統中的文化、亞文化、社會環境及價值觀,例如大眾傳媒、政治、法律,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規定大眾應重視的目標。

不可忽視的還有時間緯度(chronosystem)。個體發展會隨時間變化,例如經歷入學、青春期、升學、工作、退休等不同人生階段、或因年代差異而出現的轉變。 

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

這理論讓我想通了那未補完的一角。對啊,所有關係都是雙向的,我們與他人及外界環境交互影響,不可分割。一個人要有健康的發展及心理狀態,要視乎外在環境是否良好土壤;而土壤的狀態如何,每個人都有力量改變。我們不能把所有原因歸咎於個人,並期望單憑個人一己之力作出所有轉變,而忽視其他人、系統和環境的影響。

從另一角度看,為甚麼我們常說「你並不孤單」,就是相信我們同在一起(We are in it together),共同面對,互為影響,我支持你,你也能支援我,這便是相互聯繫(interconnectedness),沒有人是孤島的意思。 

佛教的哲學也教曉我「緣起法則」的概念,一切事物的生滅去來都是隨著某種條件或原因之聚合而生成,人與人,人與萬物,都是互促互生,相互依存。如一棵花,如沒有適合生長的陽光、水份、泥土,它們會枯萎,會凋零。 

關注自身 不等於獨善其身


因此,看深一層,self-care必然包涵與他人和萬物的關係。假設你的self-care是聽一首歌,先要有歌者用心獻唱、也全賴作詞編曲等不同特定元素的湊合,才創作出令你有共鳴的作品,而你在享受歌曲時受到的觸動,也成為歌者的回饋;假設你的self-care是登上高山,與大自然呼應,你所聽到的水聲、風聲,都需要各種環境因素成就,例如有沒有人亂拋垃圾、空氣污染程度決定你看到的天空是藍色還是灰色、城市規劃也決定這片用地是預留給鮮花還是大廈,而你出於愛惜而保護這地方,已經是相互聯繫的體現。 

回答文首的問題:照顧自己是自私嗎?我認為,自我照顧並非純粹追求自身利益的利己主義,而是照顧自己之時,也察覺到人在環境中的本質,了解自己與他人、社會及制度等如何脣齒相依,體會「身在其中」的共同性:我照顧自己,也是照顧他人;我此刻被照顧,也可是照顧者的支援。若人人擁抱這觀點,我們將對自己和他人保存多一份仁慈和慷慨,在身處的地方栽種出美麗的花。 

自我照顧 是有意識地作出選擇

有同事曾問我:「照顧自己還要考慮那麼多,很累吧。」實行起來,其實不是想像中複雜。若我們相信自己的行動,也能觸發漣漪效應,對周遭的人與事產生改變,那我們就由一小步做起。細微至培養自我覺察,傾聽內心聲音,認清甚麼對自己重要,對他人有益,也是自我照顧。

舉例來說,有些人用大半生照顧家庭,奔波勞碌,若這是他們的核心價值固然好,但若是出於他人期望及社會教化,內心卻不情不願,甚至心懷怨恨地付出,久而久之便會失去動力,自我懷疑,甚至與家人發生衝突。Self-care就是有意識地選擇,停下來問自己:「我這刻的狀態如何?我認同自己所做的事嗎?如何找到舒服的位置去平衡內心需要和責任呢?」由自身開始,先關愛自己,才能關愛別人,維持健康的關係。 

「心導遊+」的出現,正正為了支援大家在相互聯繫的處境下照顧自己,關顧心理健康。今年,我們會以全年主題:「我、我們、社會、我」,每一季分別從不同維度探索自我照顧這一命題,希望有你與我們一起,從自身出發,再將關懷延展出去。 

自我探索
心理健康 101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author profile pic

麥穎思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賽馬會心導遊+計劃」策劃人、社企「說書人」共同創辦人。從事研究逾20年,研究範疇包括通過科技推廣精神健康、消除社會的污名、復元及靜觀。近年致力以大眾化模式推廣心理健康,亦積極參與倡導工作。

已複製
相關文章
Poon profile pic 阿本
close
已加到「收藏庫」
繼續傾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close
rating
你有幾滿意呢次對話?
呢次同阿本傾完之後,你有冇⋯⋯
更願意去傾自己嘅狀況?
更加想喺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去改善自己嘅情況?
覺得會幫到自己嘅心理健康?
了解多咗點照顧自己嘅心理健康?
感謝你的寶貴回應!
要顯示更適合你的內容嗎?

我們為你準備了更適合你現時狀況的內容,而之前的內容仍會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