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老朋友—— 淺談身體形象(一)

07/02/2023 7 分鐘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read icon 閱讀 5318
|
share icon 分享 2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自我探索

免費登記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開始旅程
Boon tour guide image

body image

無論是193,抑或是153;全死角美少女,抑或是世一女神,在各種外號中,我們都可見一個人的外貌特徵,是社會、傳媒、甚至你和我都會聚焦的地方。這些外號或者無傷大雅,但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外表能細微而龐大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身體形象(body image),也即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以及看法所引發的感受和行為。

身體形象在日常無處不在,由朝早一起床照鏡、穿搭打扮、瀏覽Instagram和Facebook,我們先入眼簾的都是一張張臉孔和一個個軀體。高矮肥瘦,本來都是個人獨特的姿態,身體是我們載放靈魂的家,它的美醜由我們根據自己的審美觀而定。然而,身體形象除了由自己所堆砌,亦由身邊人、社會、媒體、流行文化等外在因素所逐點逐點建構和内化(internalize),混雜而成。

近年社會對身體形象的討論越見熱烈,如大眾討論穿著瑜伽褲外出、早期欣宜以《女神》一曲回應社會的定型和刻板審美觀、ViuTV真人騷《肥美人》標榜拒絕偏見等。當身體形象的討論百花齊放,身體形象亦成為更顯露的武器。例如,早前姜濤在叱咤演唱會被指演出失準,討論的部份焦點放在他的身形,形容他「身形暴脹,目測過200磅」;Netflix《雙層公寓》中受網絡欺凌而自殺的木村花,網民對她的評價充斥攻擊字眼如「大猩猩」。“The Shame Machine” 作者Cathy O’Neil指出,自社交媒體興起,讓人在公眾面前蒙羞,已變成可傷人甚至殺人的武器,並稱之為“the weaponization of shame”(將恥辱化成武器)

除了公眾人物承受著關注他們外貌變化的熱切眼光,普通素人在資訊量流通的時代,亦極容易成為被凝視和討論的對象,或會作出自我的身體監視(body surveillance);如不符合自己對美的要求,可能會對身體產生不滿意和恥辱感(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body shame),或出現身體焦慮

當身體自我形象越來越不「自我」,外在的聲音逐漸喧囂,我們可以從什麼角度看待自己的身體,和它建立友善的關係?

yoga pant controversy

(100毛主持東方昇在銅鑼灣街頭穿上瑜珈褲,諷刺網上有關女性不該穿瑜珈褲外出的言論。相片來源:毛記電視)

被動的物化 vs 自主的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

近年常聽到有關對「物化」的看法,但到底何謂物化?哲學家Martha Nussbaum為物化的行為定出七種特徵:

  1. 工具性(instrumentality):視他人為工具,以達成自己目標
  2. 無自主權(denial of autonomy):忽視他人的自我決定能力
  3. 無動力(inertness):視他人無法改變自己,缺乏行動力
  4. 可被取替(fungibility):忽視他人獨特性,視之為可被取替的物件
  5. 可侵犯(violability):不尊重他人界線
  6. 被擁有(ownership):將一個人視為可被他人所擁有
  7. 否認主觀性(denial of subjectivity):不考慮個人經歷和感受

常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物化可說是否定靈魂的獨特性和自主權,將人視為一件“item”(物件)。以常見的纖體美容廣告為例,有些廣告傳達的訊息是,女性能通過擁得更亮麗的外表,成為他人的凝視對象,忽略她們的個性和才能;在這層面,物化女性成了商家獲利,達成目標的工具,是「被物化」

「被物化」不只限女性,我們常聽的「潛力股」(形容具有上漲潛力的股票)、「小鮮肉」,便是男性的被物化。這些字眼偏向停留於他人的實用價值,而非他人的思想個性。異性之間的物化、同性之間的物化、以及對物化的定義,是大家常爭議的題目。英國曼徹斯特美術館曾因「物化女性身體」之由,摘下一幅十九世紀名畫;有評論認為這是對文藝作品的審查,並反諷以此推論,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也有物化男性之嫌。

在另一層面,有人會呈現出「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行為,將外界對身體的看法和價值觀,套入自己,對自己進行監視和作出評價。有研究指自拍和修圖的過程或會令人鞏固對外表的不現實要求(internalize unrealistic appearance standards),進而希望完美化身體形象,強化自我物化的思想。

另一種的自我物化則較自主,由自主意願下出發,由自己主導。例如近年有網紅將自己的照片放到網上,供人付費訂閱收看,將自己視為被觀賞和評價的“item”;並從中得到滿足感和優越感,甚至實際金錢利益。然而,她們認為權力相對上放在自己手中,當她們想停止時便停止(如將圖片從訂閱平台刪掉),聲稱是自主的自我物化。

Adidas campaign

(adidas為宣傳女性運動內衣,推出多張以女性胸部為主題的廣告。一片爭議聲中,有人指是消費女性身體,有物化女性之嫌;品牌回應指原意是鼓勵女性擁抱不同型態的身體。相片來源:Adidas)

marvel characters

(不少超級英雄影視作品被媒體指,將角色處理得過度物化。相片來源:DC Comics)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自我探索
author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複製
相關文章
Poon profile pic 阿本
已加到「收藏庫」
繼續傾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rating
你有幾滿意呢次對話?
呢次同阿本傾完之後,你有冇⋯⋯
更願意去傾自己嘅狀況?
更加想喺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去改善自己嘅情況?
覺得會幫到自己嘅心理健康?
了解多咗點照顧自己嘅心理健康?
感謝你的寶貴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