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點:
- 本港精神科醫護人手短缺,資源不足
- 「階梯式支援模式」為受情緒困擾人士提供具臨床實證的早期心理介入服務
- 不同強度的心理治療(低密度至高密度),針對不同需要的用家
- 提供靈活自主而有效,經濟實惠的心理治療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無論你的情緒狀況如何,都可以在心導遊+裡,找到適合你的工具和練習,成為自我照顧日程的一部份。在這裡,我們以「階梯式支援模式」(stepped-care model),從用家的情緒困擾嚴重程度切入,因應你的需求,提供不同強度的支援工具。
可能你會問:
- 「階梯式支援模式」、「不同強度」、「自助心理治療」,即是什麼?
- 「網上心理治療」有效嗎?能和「實體治療」相提並論?
- 「心導遊+」如何透過網上和實體服務,幫助用家紓緩情緒困擾,或作日常心理保健?
在此文,我們會和你深入淺出,逐一介紹。
心導遊+「階梯式支援」網上心理治療
本地公營精神科服務輪候時間需時,而私人執業的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費用昂貴,非一般基層所能負擔;服務處於樽頸,需引入更多元化方案。我們在想:如可將心理學和科技融合,創造一個有效、方便、靈活的心理健康支援平台予香港人使用,如此便能為精神科服務的長遠發展出一分力。
本地精神健康服務概況(資料為2023年初):
我們明白情緒是一個流動變幻的狀態,因此我們參照了由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研究院(NICE)提倡的「階梯式支援模式」—— 平台會定期追蹤會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應會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變化,自動為課程作出調整,提供不同強度的支援工具,讓會員練習自我照顧。生活有起伏跌宕,心理治療的強度也有如階梯可上可落。
你可以免費登記成為會員,進行網上心理健康評估。我們的心理健康評估運用了簡易、自助的問卷評估抑鬱、焦慮症狀的程度,並將程度分為
- 沒有顯著症狀
- 輕微至中度
- 嚴重
因應評估結果,平台會為你推薦不同強度的課程和情緒支援工具,內容包括由臨床心理學家團隊編制,實證為本(evidence-based)的心理治療課程,主要為靜觀為本治療(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當中,有抑鬱焦慮症狀的用戶,平台提供由臨床心理學家講授的心理治療課程,讓你從了解心理學理論入手,進行恆常練習,掌握實用方法以調節情緒。
- 沒有顯著症狀:若你現時的情緒狀況良好,也可以在平台透過和聊天機械人互動、閱讀心理學相關文章、參與網上講座等,持續滋養心靈,探索自己,累積內在力量。開啟平台的「溫馨提示」功能,我們更會定時定候提醒你「見字飲水」、「花幾分鐘伸展」、「留意今日3樣美好事物」等,助你輕鬆將自我關懷融入日常。
- 輕微至中度:心理治療課程(靜觀為本訓練、針對過分思考的認知行為治療課程)、以及心導工作坊和靜觀共修
- 嚴重:心理治療課程(靜觀為本訓練、抑鬱焦慮情緒的認知行為治療課程)、以及靜觀和認知行為實體治療小組
除了紓緩用家的情緒困擾,平台也想傳達「心理健康是日常事」的訊息。有如跑步、做gym、做瑜珈等習慣,要持之以恆,才能建立健康習慣。身體如是,心理健康亦如是。
在這裡,所有會員也能夠享用或參與:
「低/ 高密度心理治療」是什麼?
階梯式支援模式裡包含不同密度(可理解作強度)的心理治療,針對不同需要的用家:
- 低密度心理治療(low-intensit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主要針對有輕微至中度抑鬱或焦慮症狀人士,由用戶自主進行,導師提供指導;為出現初期情緒困擾症狀,如壓力反應或情緒低落的人,提供情緒健康資訊及初步治療,有助及早管理情緒。
- 傳統高密度心理治療(high-intensit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則由臨牀心理學家或受過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進行,主要跟進對象為受嚴重情緒困擾人士,如我們的實體治療小組。
我們會陪伴大家,一起鍛鍊心理肌肉,培養韌性和自我關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