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为人生增添不同层次的色彩。即使有些情绪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也有它的作用,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在需求。只是,当不舒服的情绪持续时间过长、过于强烈时,就可能成为我们的负担。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思维,改善思维的惯性,打破恶性循环。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针对改变思维与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人用"思考方式塑造行为方式(we act based on how we think)"来形容,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受其主观而自动化的想法影响,而非客观事实。认知行为疗法就是有系统地帮助使用者纠正自己的思维陷阱,以改善情绪、行为和生活模式,从而帮助管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
香港哪里可以找到认知行为治疗课程?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由接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提供,而精神科医生或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也能够提供相关治疗。同时,根据研究文献显示,线上心理课程与面对面心理治疗的效果相近,线上心理课程已被证实能改善情绪困扰,包括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症(惊恐障碍)、抑郁和焦虑症状。
理论
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思维、行为及身体感觉相互影响,而负面的思维、感受和行为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上班时看见同事窃窃私语,怀疑他们在说自己坏话的人,可能会有"我又做错了什么事吗?"、"一定是自己很差"的想法(思维),越想心情就越低落,有时甚至导致失眠(生理反应),或不想再和同事交流(行为),结果加重抑郁和焦虑的情况。相反,看见同事小声交谈时,如果想着"他们在讨论私人生活烦恼"(思维),并保持界限,不过多细想,情绪和身体感觉就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件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想法,为同一件事情赋予不同意义。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根据我们回应情绪的方法,想法和行为的循环也可能逐渐形成。认知行为疗法能协助改变惯性想法("认知")和行为("行为")。
治疗步骤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可通过线上课程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专注解决当前的问题,但也可能会询问有关过去的生活和背景,以了解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你可能会经历以下过程:
- 将你的困扰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并制定治疗目标
- 利用记录的方法,识别出你的思维、情绪、身体感觉和行为的惯性模式
- 以想法作为切入点,例如分辨想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审视或挑战固有想法和假设,以协助你改变无益的思维及行为
- 以行为作为切入点,了解行为反应的影响和后果,选择其他合适的回应方法,或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
循序渐进、持续练习也是治疗的重点。你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完成"作业",例如自我观察和记录一件触发情绪的事,将每个想法、感受、身体感觉都仔细写出来,观察自己的想法,回应内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改变。
认知行为治疗的好处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多实证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心理健康需要:
- 有效治疗焦虑或抑郁问题、惊恐症(惊恐障碍)、恐惧症(包括广场恐惧症及社交恐惧症)、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情况
- 帮助处理愤怒、自尊心低落或身体上的疼痛和疲劳问题
- 提升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的局限性
认知行为疗法比较注重个人的改变能力,对环境等外在因素关注较少。此外,认知行为疗法专注解决当前的问题,相对较少涉及过去带来的影响。
心导游+ 认知行为疗法
实体治疗小组 + 免费网上课程
在心导游+,我们提供跨诊断认知行为疗法(Transdiagnostic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简称TCBT)的线上课程和实体治疗小组。课程针对不同情绪困扰的根源和相近的患病机制,设计出一系列的认知行为训练,能够帮助处理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情绪困扰,不只聚焦单一种情绪困扰。治疗过程中,除了会学习觉察、正视情绪,也会一起从思维、行为、身体方面,掌握不同减轻情绪困扰的技巧。
除了跨诊断认知行为疗法,我们也提供针对过度思考的认知行为疗法课程,旨在改变反复思考这一触发及维持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机制,通过了解及改变自己与思维、情绪及压力相处的方式,培养回应情绪的新方式。
有别于传统认知行为课程,我们的课程结合认知行为治疗最新发展的第三波(Third wave CBT)元素,综合和革新前几代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以觉察、接纳、静观(正念)为基础;从静观情绪念头、身体扫描等练习入手,循序渐进至辨识情绪行为模式如自动化思想,学习转移注意法、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及行为实验(behavioral experiment)等内容,摆脱常见的思想陷阱,如“灾难化思想”和“以偏概全”,训练大脑灵活思考,旨在提升身心的整体健康。若你正受情绪困扰,只需要简单注册成为会员,即可免费参与我们的线上认知疗法课程。
线上课程以自助治疗模式进行,通过视频、文字、练习、经历分享等形式带你探索,配有清晰指导。每节都会提供不同实用工具如"观察身心手册"、"静观正念情绪小练习"、"相反行为手册"、"行为实验手册",让你可以定时定期进行练习。而课程内多处均设有常见问题专区,为你可能遇到的疑难提供答案。
此外,我们亦有提供由临床心理学家指导的实体认知行为治疗小组,参加者在过程中能学习从思想及行为着手,觉察并改善影响身心的恶性循环;逐步认识及练习不同技巧,如放松练习、思维重整、解难六部曲等;导师会提供不同实用课外练习,让你能于生活中应用技巧,巩固学习。
文献参考:
Carlbring, P., Andersson, G., Cuijpers, P., Riper, H., & Hedman-Lagerlöf, E. (2018). Internet-based vs. face-to-face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psychiatric and somatic disorder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47(1), 1-18. https://doi.org/10.1080/16506073.2017.1401115
Andrews, G., Basu, A., Cuijpers, P., Craske, M. G., McEvoy, P., English, C. L., & Newby, J. M. (2018). Computer therapy for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s is effective, acceptable and practical health care: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55, 70-78. https://doi.org/10.1016/j.janxdis.2018.01.001
Andersson, G., Topooco, N., Havik, O., & Nordgreen, T. (2016). Internet-supported versus face-to-face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depression. 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 16(1), 55-60. https://doi.org/10.1586/14737175.2015.1125783
Ahern, E., Kinsella, S., & Semkovska, M. (2018). Clinical efficacy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onlin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xpert Review of Pharmacoeconomics & Outcomes research, 18(1), 25-41. https://doi.org/10.1080/14737167.2018.1407245
Karyotaki, E., Riper, H., Twisk, J., Hoogendoorn, A., Kleiboer, A., Mira, A., ... & Cuijpers, P. (2017). Efficacy of self-guided 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JAMA Psychiatry, 74(4), 351-359. https://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17.0044
J.A. Koelen, A. Vonk, A. Klein, L. de Koning, P. Vonk, S. de Vet, R. Wiers. (2022). Man vs. machine: A meta-analysis on the added value of human support in text-based internet treatments (“e-therapy”) for mental disorder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Volume 96. https://doi.org/10.1016/j.cpr.2022.102179
Solanto, M. V., Marks, D. J., Wasserstein, J., Mitchell, K., Abikoff, H., Alvir, J. M., & Kofman, M. D. (2010). Efficacy of meta-cognitive therapy for adult ADH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7(8), 958–968.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09.09081123
网上资料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