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家長心很累?

疫情蔓延時 遊走家庭和職場的burnout

23/03/2022 5 分鐘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read icon 閱讀 7509
|
share icon 分享 1
家長心度談
有關職場

免費登記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開始旅程
Boon tour guide image

疫情下,我們每天被各方資訊圍繞著思緒,來自工作、家庭、朋友以至不同的社會事件。在變幻中追追趕趕,或有「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感覺。對於身兼多重角色的在職家長,若面對壓力和資源的失衡,更有機會導致父母過勞/ 倦怠(parental burnout)


根據全球管理諮詢公司McKinsey & Company在2021年進行,有關疫情下僱員的精神健康狀況調查,調查訪問了3,007位僱員,當中862位為在職家長。結果顯示,在職家長相比起非父母僱員,有兩倍更多認同: 

1)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疲憊不堪

2)以前更能體驗工作的樂趣,

3)間中覺得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 

73%出現過勞徵狀的受訪在職家長表示,工作內容干預到他們的私人和家庭生活。同時,工作和育兒的混合壓力為在職家長帶來「麻木」「疲勞」的感覺,感到未能在多重社會角色中達到對自己的期望。在配偶、員工、父母親、或照顧者等角色之間遊走,較難給予自己一個緩解壓力的恢復期。而疫情下,財政不穩、社交孤立、缺乏資源,種種現象亦埋下父母過勞的種子。

parents_multitask

何謂父母過勞(parental burnout)?

失去育兒的熱情?

在心理學上,父母過勞(parental burnout)是指家長們對於肩負父母角色而生的,持續性的極度疲憊狀態,並出現與孩子情感上的疏遠(emotional distancing)以至情感分離(emotional detachment),以及對於身為父母角色感到無能(a sense of parental ineffectiveness)和失去滿足感(loss of fulfillment)。值得留意的是,情感分離是父母過勞和工作過勞(Job burnout)的一個常見現象;在父母過勞中,父母對和子女關係的投入度會降低,情感交流減少,產生麻木感,並將交流收窄至日常起居飲食等功能性職務,失去了往日和孩子溝通的樂趣。


研究指出,父母過勞而生的影響包括抑鬱症狀、成癮行為、睡眠障礙和夫妻衝突,亦有機會增加逃脫念頭(escape ideation),有如「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的想法。父母亦可能因為過勞而產生對孩子的疏忽和暴力行為。


有外國研究指出擁有以下特質的家長,有更大機會出現過勞,包括: 

1)希望成為完美的家長, 

2)性格較敏感和容易焦慮,缺乏情緒和壓力的管理能力, 

3)缺乏配偶和人際網絡上的情緒和實質支持, 

4)不適當的教養方式, 

5)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並為家庭生活帶來挑戰, 

6)為兼職員工或留在家中的父母。 

kidsplaying

家長可如何舒緩過勞?

另一半陪伴 + 劃分每日工作優先順序

小朋友要放電,家長亦要為心靈叉叉電。要舒緩或避免過勞,家長可先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伴侶溝通並表達需要、尋找社會不同機構的資源、或和其他家長或專業人士溝通,循序漸進地加強育兒技巧。


有研究指出,對於女性而言,伴侶的陪伴能令和孩子的互動及做家務的享受度顯著提高,其中一個主因是伴侶的陪伴能帶來正向情緒,提升自尊,加強家庭的親密關係感。而這些情緒支援,亦能引申至工作層面,為面對工作的心態帶來活力和韌力,提高表現。


除此,家長亦可準備「每日待辦事項清單」,列出當日所有個人,家庭和工作的事項,如親自送小朋友上興趣班、去郵局領取郵件、或是為project趕工等;根據每件事情的重要性、緊迫性、所需時間和回報來劃分優先順序,訂好時間表,分辨種種工作之間潛在的衝突,同時重新思索育兒為自己帶來的意義和滿足感,不忘做父母的「初心」。


familytime

親子靜觀班  

學會在「天氣不似預期時」擁抱情緒

孩子的暑假被「動態提早」,家長可能急忙為子女找興趣班,以豐富他們的學習旅程;但返回基本步,讓小孩學習感受,觀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緒,對他們日後的情商管理也有莫大益處。本地有不少機構提供「親子靜觀班」,通過各類活動如呼吸練習、身體掃描、五感練習等,加強專注覺察力,連接身心狀態,有助舒緩壓力和焦慮情緒。親子能一起探索自己身體和心靈的狀態,學習情緒變幻如天氣,用平常心擁抱無常。


有如在大海暢泳,潛行水中本來是件酣暢淋漓的事,但若泳者不停下來休息,恢復體力,只拼命在海中游;失去體力時,便只能靠意志在水中浮游,甚至失去方向,盲目在大海漂游。將道理放到在職家長上,家長們亦要恆常察覺自己的壓力來源和程度,並向伴侶、朋友、公司等表達需要,取得連繫和支持,餵飼自己的心靈。


疫情蔓延時,「當世事再沒完美」,能照顧好自己亦是一種莫大本領。家長們,共勉之。


學術文章參考:

Mikolajczak, M., Gross, J. J., & Roskam, I. (2019). Parental Burnout: What Is It, and Why Does It Matter?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7(6), 1319–1329. https://doi.org/10.1177/2167702619858430

Dunatchik, Allison, and Svetlana Speight. (2020). “Re-examining How Partner Copresence and Multitasking Affect Parents' Enjoyment of Childcare and Housework.” Sociological Science 7: 268-290. https://sociologicalscience.com/articles-v7-11-268/

ten Brummelhuis, L. L., & Bakker, A. B. (2012). A resource perspective on the work–home interface: The work–home resources model.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7), 545–556. https://doi.org/10.1037/a0027974


網上文章參考:

Diana Hill, Ph.D. March 7, 2022. How to Revive from Parental Burnout. 

Erica Coe, Kana Enomoto, Brad Herbig, Ashish Kothari, and Jeris Stueland. December 17, 2021. COVID-19 and burnout are strain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employed parents. 

Ahona Guha. January 29, 2022. Burnt-Out and Struggling to Prioritize Tasks. 

Guy Winch Ph.D. June 22, 2016. 10 Real Risks of Multitasking, to Mind and Body. 

Ashley Abramson. October 1, 2021. The impact of parental burnout. Wha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uggests about how to recognize and overcome it. 

家長心度談
有關職場
author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複製
Poon profile pic 阿本
已加到「收藏庫」
繼續傾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rating
你有幾滿意呢次對話?
呢次同阿本傾完之後,你有冇⋯⋯
更願意去傾自己嘅狀況?
更加想喺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去改善自己嘅情況?
覺得會幫到自己嘅心理健康?
了解多咗點照顧自己嘅心理健康?
感謝你的寶貴回應!